Am4:30響起的喚拜吟唱,是提醒穆斯林當日首次朝拜的晨鐘。
儘管心中偏好的是山林禪寺清朗的鐘鐸之音,
但許是這樣一聲聲拉長的低聲唸禱,才能喚起身在伊斯蘭國度的睡前記憶!
用過早餐,趁著些許空檔,再次穿梭在石板路上。
偶爾幾輛附近民宿的住戶驅車經過,駐足的同時,正好讓雙腳烙下古城的風華。
臨行之際,一夥人在民宿前留下此行第一張大合照,
奕奕的神采,預約了未來數天的歡聲笑語。
遊覽車停放處旁邊的學校,1F是小學,2F是中學,
莫不是暗示著今兒個是「學習」的好日子?
安卡拉(Ankara),是土耳其共和國的首都。
如果說伊斯坦堡(Istanbul)是位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絕世名伶;
那麼安卡拉則顯得內斂、謙和,是莊重自持的氣質閨秀。
它沒有具戰略要衝的地理位置,也不是貿易路線的中繼站,
有的只是從遠古時代便發芽生根的文化血脈,至今仍沾溉無數尋根的人們。
而安卡拉之能躍升為土耳其的第二大城,必須歸功於土耳其國父──凱末爾的決策。
凱末爾,全名為Mustafa Kemal Atatürk。
(有網友說他長得很像我們的國父孫中山先生~)
在西元1923年的獨立戰爭中領導土耳其人打敗希臘,
廢除不平等條約,建立土耳其共和國,因而被選為土耳其首位總統。
在位期間,凱末爾推動了幾項影響深遠的政策:
首先,捨伊斯坦堡而選當時才6萬人口的安卡拉作為土耳其共和國首都。
Istanbul本意為「伊斯蘭的城市」,單名稱本身就顯出它獨特的宗教意味;
同時凱末爾還廢除「哈里發」(the caliphate)──伊斯蘭世界的最高領袖,
確立政教分離的國家方針。
其次,將傳統的阿拉伯文改為拼音文字,以拉丁字母結合羅馬拼音來拼寫土耳其語。
第三,廢除皇室,開放人民受教育的權利。
以上兩項措施的目的都在減少國內文盲的比例,提升人民知識水平。
最後,賦予婦女投票權,解放女性地位。
(所以土耳其婦女並不像中東回教世界的婦女般蒙頭覆面喔!)
由於凱末爾深具遠見的改革,土耳其人民遂賦予他「Atatürk」(阿塔圖克)的稱號。
Ata意謂「世代、偉大」,一說代表「父親」;
Türk則是「土耳其民族」之意(也就是中國唐代的「突厥」民族),
Atatürk指的就是「土耳其人的父親」或「偉大的土耳其人」。
在Ankara的凱末爾陵寢,當年採競圖方式選出最佳設計,
乍見純粹的縱橫線條,其實是仿希臘神殿式的建築外觀,
而這,也是土耳其人獻給凱末爾的至高崇敬。
我們到達時,正好趕上每兩小時一次的衛兵交接儀式,
瞬間所有廣場上的人潮彷彿被黑洞吸納般自動聚攏在衛兵四周。
記得去年在Lima看衛兵交接時,對小號手響亮的音色暗暗稱是;
今年的Ankara衛兵交接,氣聚丹田的洪亮人聲取代了樂器,
不過說實話,嘶吼到最後似乎還是能聽到些微的「燒聲」……
進入陵寢內部,挑高的偌大空間反映出自身的卑微與渺小。
被稱為「榮耀大廳」的此地,沒有多餘的華麗裝飾,
只有兩旁預備點燃火炬的台座以及盡頭處的凱末爾大理石棺槨。
私心讚許這樣的空間安排,擺落世俗眼花撩亂的偽飾,
更能讓人潛心感受一代偉人的寬宏氣度。
廣場周邊的ㄇ字型環狀建築,是凱末爾文物展示廳(No photo),
裡面存放凱末爾生前的史蹟與遺物,以及與列國首領交流的紀錄。
(p.s從入口進入,大約50多公尺,左手邊就能看到熟悉的中文楷字,
是蔣中正先生致贈凱末爾的照片。)
特別喜愛其中一幅以水彩繪製的凱末爾臉部肖像畫!
畫面中的凱末爾微微側身,眼神中透漏著睿智與悲憫,
搭配飛揚向上的眉毛,讓身著軍服的凱末爾絲毫沒有軍閥的野心,
取而代之的是「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大勇智慧。
看到這幅畫,再想到凱末爾為土耳其推動的一連串改革,
真的很能體會人民對他的崇敬之意。
都說時勢造英雄,但我想真正的英雄絕非流星般瞬間燦爛,
而是能扭轉時局,創造時勢,如恆星般給予人溫暖與安定的力量,
或許這也正是由於凱末爾始終「以人民念茲在茲」的信念所致吧!
陵寢的對面,是凱末爾的革命同志兼畢生摯友,
也是土耳其共和國第二位總統──伊諾努(İsmet İnönü)的陵墓。
他讓我想到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蕭規曹隨」,
也因為他承繼了凱末爾的信念,土耳其共和國才能漸趨穩定茁壯。
(p.s:話說大家以前唸歷史時一定看過某張二次大戰開羅會議的照片,排排坐的「三公」分別是蔣中正委員長、美國總統羅斯福及英國首相邱吉爾。不過其實還有第二次開羅會議,排排坐者改為美國總統羅斯福、土耳其總統伊諾努及英國首相邱吉爾,伊諾努出席目的是爭取中立,拒絕加入二戰,保障土耳其人民生命財產。)
廣場的一端,有條石板延伸而成的道路,
道路兩旁矗立著趴坐的獅子像,俗稱「Lion Road」。
Orhan說趴坐的獅子代表著溫馴,而非攻擊,
且傳說中獅子的眼睛在夜間會放射出光芒,守衛路過的行旅。
驀地想起埃及卡納克神殿前的公羊之路,莫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其實走訪陵寢的正確入口似乎該由Lion Road的另一端開始,
那裡豎立著兩座分別代表「獨立」與「自由」的高塔,
塔前各有三座男女肖像:男性代表肩負學業、農業與軍事的青年;
女性則以為凱末爾哀悼、哭泣的形象呈現。
不過由於停留時間的關係,我只能遙望Lion Road盡頭處的塔尖,
微帶些遺憾地向它說掰掰囉!
至於廣場的另一端,也是我們遊覽車停歇之處,
還有片令人驚喜的風景──一塊修剪成土耳其國旗形狀的小花園。
血紅的大地上朗照著星月,Orhan說是為了紀念某場戰役的發想。
團員達剛老師回國後索性將我們的青天白日旗與土耳其國旗擺在一起,
套句楊媽媽的說法:「兩面國旗都是紅底,象徵革命的鮮血亦或熱血的愛國精神。
一為十二道光輝的太陽,一為新月、金星,兩面國旗並存著星星、月亮、太陽。
正如我們由日至夜,由東亞到西亞,享受異國流動的風情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