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陶淵明〈桃花源記〉~
早晨的洞穴飯店走廊,清幽靜謐,
只盡頭處透出些許微微的亮光,
且讓我當一回緣溪行的武陵人,
前往那「彷彿若有光」的桃花源吧!
如果說熱氣球上的Cappadocia印象是全景式地概覽,
那麼墜落凡間後的我們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重點式親密接觸。
Cappadocia在土耳其語的本意為「good horse land」,
也就是出產好馬的地方;
不過其實它的奇特地貌肇因於數億年前的Erciyes Dağı火山。
這座安那托利亞高原的第三高山爆發之後,
火山熔岩和火山灰掩蓋了附近的地形,
堆積數百公尺後形成了凝灰岩與熔岩層;
之後經過大自然風霜雨雪的洗禮與風化,
形成了今日所見的各式奇岩怪石。
吃過早餐後首先抵達的是Uchisar Castle(烏沙奇城堡),
原意為「古老的大門」,不過目前看來比較像巨岩碉堡。
岩石表面有凹洞者是年代久遠、風化較嚴重的;
而另一邊表面平滑、還透出淡粉紅色澤的則是年代較近的岩石,
不覺得這很像「熟女」v.s「少女」的PK大賽嗎?
接著到Hunting Valley(打獵谷)一遊。
到打獵谷沒獵人與獵物可看,倒是捕獲了我在土耳其的冰淇淋初體驗。
土耳其冰淇淋因為加入蘭花根莖製成的蘭根粉(salep)而顯得黏稠,
嘗起來有種介於普通冰淇淋與麻糬之間的獨特口感。
出發前特別嚐了「台產」土耳其冰淇淋,
打算跟「土產」好好比較一下,
不專業結論是──口感差不多!
但是在土耳其吃的附贈異國美景當佐料,
所以食用時會有種打從心底湧出的喜悅,無條件獲勝!
上午的重頭戲是Kaymakli Underground City(凱馬克利地下城市),
也是我這次土耳其之行中期待度爆表排行前五名的參觀景點。
由於Cappadocia地區的火山凝灰岩與空氣接觸後會變軟,
只要輕輕一碰就能鑿出洞穴,因而發展出許多岩洞住宅。
(p.s目前當地許多中小型的洞穴旅館,就是保留當年的岩洞住宅改建而成喔!)
在西元四世紀左右,基督徒為了躲避阿拉伯人及突厥人的追擊,
同時也為了堅守自己的信仰,便集體跑到地下城市居住。
地下城市究竟從何時開始興建無從得知,
但據說西元前400年就已經出現相關的文獻記載。
目前在Cappadocia已發掘出三十多座地下城市,
但其中較著名且面積較大的有兩處:Derinkuyu和Kaymakli;
前者最多曾有四萬人居住;後者則有二萬人口。
其實在出發前看到地下城市的介紹時,腦袋浮現的是小說《羊毛記》的地堡場景。
同樣居住在地底下,同樣有深達數層樓的設計,同樣有垂直挖掘的通氣孔道,
同樣區分規劃出各個活動空間以及公共設施……,
當然小說描寫得更為細緻理想,甚至融入現代科技,
但我仍不由得懷疑作者的發想靈感就來自地下城市。
(附帶一提,《羊毛記》三部曲真的非常好看,大推!
至於《微光城市》其實也是部描寫地下城市的小說,不過我還沒看過~)
根據紀錄,Kaymakli地下城市總面積約四萬平方公里,
縱深55m區隔為八層樓,每層樓站立高度約160~170cm;
垂直挖掘的通氣孔道深達80m,再加上延伸至各空間的通風口,
使得地下城市能夠保持13~15°C恆溫。
領隊說參觀地下城市有三大保證:
1.保證空氣清新 2.保證出來會流汗 3.他說著說著就漏掉了…….(冏)
由於地下城市的孔道錯綜複雜,
即使目前整修後開放參觀的部分僅佔全部面積的20%~40%,
在裡面隨便亂走還是會迷路。
最安全的做法就是跟著牆上的「箭頭」前進,
藍色箭頭是進入參觀路線,紅色箭頭是出來離開路線。
(要反過來走也是可以,出口跟入口是同一個)
我們跟著Orhan參觀時,有個外國人就神出鬼沒地一下出現在後面,
一下出現在腳下,還透過通風孔蓋跟我揮手哩!
接下來就介紹幾個特別的「公設」:
從入口步下樓梯後的第一個空間是馬廄,
牆邊一個個凹洞是放置草料的地方。
我本來以為是給人坐著休息的,差點沒一屁股坐下去……
馬廄的旁邊是教堂,判斷依據是凹陷的壁龕,
而且牆上仍留有十字架的刻痕。
繼續前進會看到釀酒用的地窖。
居民會將葡萄放在地窖中,仔細觀察的話,
會發現地窖角落有個偏低的小洞口,
洞口前放置一個石製凹盆,用來蒐集發酵後的葡萄汁。
之後再利用棉布將凹盆內的汁液過濾,就是「基督的聖血」囉!
不過由於地下洞穴恆溫為13~15°C,
所以居民也會刻意在酒窖邊升柴火加熱,加速發酵。
走著走著,原本還能昂首闊步的我們開始必須縮頭屈膝,
有些路段甚至必須整個人蹲下來緩步移動。
幸好大家的身材都穠纖合度,沒有人變成「卡卡」~
這種必須隨時小心「伸頭就遭殃」的移動模式,
讓我想起當年為了進入金字塔內部的戒慎恐懼,
果然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還是不小心撞了那麼一下!
狹長通道的兩邊,有一個個洞穴,
大小大約2~3坪不等,都是當時人們使用的房間。
地面上有許多凹陷孔洞上架著鐵格柵,
主要是防止觀光客不小心掉落受傷。
圓形中間有個小洞的東西叫做「石門」,
運用槓桿原理可加以滾動,原則上在敵人入侵時使用。
中間的小洞孔既可以用來窺伺敵人,也可以從中發射武器主動攻擊,
有位網友說把它想成小龍女古墓中的「斷龍石」就對了。
這是中央天井通氣孔,把手伸到孔道邊,
彷彿真能感受到有股清涼的氣息汩汩流動。
猜猜這透出神祕光芒的凹室是什麼?
答案揭曉──廁所是也!
四周有充足的通風孔道,
凹室內還鋪有消除臭味的沙子,
神祕光芒則是我們自己加上去的,
為了看清楚沙子在哪裡~
最後來到一個比較廣闊的空間,抬眼可見焦黑的天花板,
這裡就是供應地下城市所有人日用三餐的廚房,
而旁邊的空間則是置放食物的儲藏室。
這塊上面有許多凹洞的岩石被拿來擺放調味罐,
也可以用來砸碎堅硬的果實外殼,一舉數得。
Orhan說由於地下城市的通道非常狹窄,
因此用餐時每戶人家通常只派一人前往廚房領餐;
大家庭(約4人)拿大一點的容器,
小家庭(約2人)就拿小一些的容器,
廚房的廚師會視容器大小給予相應的食物分量。
入口外的地下城還原圖示,乍看很像電動玩具中的地下迷宮;
但想到當年這群為了逃難而躲避在此的人們,
仍不由得佩服生命的堅韌與頑強。
出得地下城市,正在小攤販區挑選藍眼睛當學生的小禮物時,
易達主任突然從背後偷偷塞了個鑰匙圈給我,說是「友誼長存」的紀念!
沒多久,楊媽媽從另一頭走過來又遞了張CD給我,
說是她特別請Orhan推薦的土耳其特色音樂,讓我帶回家回味!
後來下午在Pasabag參觀時,又收到達剛老師送的客製化盤子!
頓時覺得自己怎麼這麼幸運,單身出遊卻能享受到這麼溫暖的人情。
原來,我終究當不成迷津失渡的武陵人,
因為桃花源,一直都在……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佁然自樂。
~陶淵明〈桃花源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