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的的喀喀湖上,生長著眾多蘆葦,

Uro(烏羅人)據說是湖區最原始的居民。

06蘆葦島05.JPG

初至島上,遊客會被帶至島嶼中央的空地,

坐在以蘆葦編製而成的蓆墊上(很像我們的草蓆),

由島主進行大約10~15分鐘的導覽簡介。

(當然,我們必須依賴Ema的翻譯啦~)

06蘆葦島12:島上生活介紹.JPG

浮島的地基來自的的喀喀湖底的土壤,

在土壤中插上蘆葦使之生長,待蘆葦長成之後,

蘆葦本身的浮力會帶動土塊(想成”土磚”會比較容易懂)上浮。

島民會將土塊切割成適當大小,方便固定也方便移動,

目測浮島的實際土塊高度大約有1m。

06蘆葦島16-1:島上生活介紹.jpg

將土塊上多餘的蘆葦砍掉,只留下足以纏繞繩子的高度,

再利用繩子將不同土塊間的蘆葦綑在一起加以固定,

重複同樣的動作,浮島的地基就成形了。

06蘆葦島19-1:島上生活介紹.jpg

之後在土塊地基上鋪上大量的蘆葦,浮島的「地板」宣告完工。

由於浮島底部直接浸水,蘆葦地板隨著時間也會日漸發霉腐爛,

因此每年必須不斷從上面添加新的蘆葦,確保地板平安無事。

據當地人的說法,每座浮島可以容納1500人,

但實際看來我覺得面積大約2~3間教室大小,

我想1500人的說法應該指的是「載重量」吧!

06蘆葦島33-1:島上生活介紹.jpg

地板完工後,就可以在上面蓋房子了,材料當然還是蘆葦。

島主製作的模型非常可愛:先擺上兩間蘆葦草屋,

再在草屋前放上一男一女的布偶,代表他和親愛的妻子,

還有兩艘以蘆葦編織而成的船(有”平民版”和”豪華版”)。

磚紅色的物體是他們平時用來生火煮飯的模型,

由於蘆葦島最怕著火,所以要先用土塊砌一個約50cm高的平台,

再把爐灶及鍋碗瓢盆放到上面烹煮。(請見下圖)

06蘆葦島42-1.jpg

06蘆葦島31:島上生活介紹.JPG

島民平日的蛋白質食物來源是天空的飛鳥及湖中的魚,

照片中島主手上抓的那隻烏漆嘛黑的鳥,是他早上剛用獵槍射下來的。

我後來一度試著一手拿槍、一手抓鳥,想留下個帥氣的pose,

但最後還是被「有毛生物」打敗了…….

 

至於島民纖維質的來源,就是那無所不在的多功能蘆葦啦!

必須要承認的是,蘆葦心”一~點~都~不~好~吃~"

06蘆葦島39:試吃蘆葦.JPG

我本來想像中以為像生吃茭白筍那樣,

結果大口一咬,粗粗的口感加上一點都不juicy的纖維,

硬要描述的話,像在啃沒有芹菜味的放大版芹菜。

06蘆葦島31-1:島上生活介紹.jpg

島上每間小屋代表一戶人家,具血緣者才會居住在同一座島。

簡單說,用我們傳統大家族四合院居住模式來理解就對了。

房子裡的擺設很簡單,約2~3坪大,有一張稍微高一點的床,

再剩下就是固定在蘆葦牆壁上的幾根釘子,可以掛衣服。

 

平日島民來往各個浮島,依靠的是蘆葦船。

遊客從第一座島移動到第二座島時,

可以體驗乘坐蘆葦船,花費10sol(折台幣約110元)。

我和團友Cindy和Jamie嘗試乘坐,其實感覺就跟坐遊艇差不多。

06蘆葦島52:小女孩唱歌表演.JPG

島上年紀最小的妹妹一路在蘆葦船上唱歌,

怡如看她垂著鼻涕,很有愛心地把衛生紙遞給她。

雖然明知妹妹的表演是種商業化的行為,

中間還一度耍脾氣不進船艙讓我們拍照,

但我們遞給她糖果和餅乾時,

她臉上漾開的微笑仍表現出屬於這年紀孩子應有的純真。

06蘆葦島上的小女孩.jpg

這張照片是葉家大姊分享的,覺得拍得好棒!

 

離開的的喀喀湖時,心情有些淡淡的惆悵:

或許是一下午在浮島上跑跑跳跳,驀地沉靜後的失落;

或許是想起島民那宿命的生活卻仍樂觀以對的樸實性格……

常在教育現場告訴孩子,讀書是最大的聰明,也是扭轉自身命運的最佳途徑。

但面對平均教育程度只有國小,中學升學率不到3%的現實環境,

又該以什麼樣的角度與眼光來調適呢?

 

也許,能做的就是多一點體貼:

體貼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有某群人固守傳統的生活模式;

也許,能給予的就是多一些尊重:

尊重他們流淌在血液中的純厚本性,甘於平凡卻又自食其力的堅持。

07離開的的喀喀湖05.JPG

附註:回程一路在遊艇2F甲板吹風的結果,當晚立刻頭痛不適,

           我自己都搞不清楚到底是高山反應還是腦袋著涼……?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祕魯旅遊 的的喀喀湖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uling 的頭像
    yuling

    yuling@帶著文字去旅行

    yul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