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9)
流浪第二天,從“民俗療法”開始!
在時差與温差的雙重攻擊之下,旅伴清晨便覺得身體發冷,
想不到她急救工具一應俱全,拔罐、精油、痠痛貼布......一字排開,
我就像個實習助理般一個口令、一個動作;
末了自己也被反過來“處理”了一下,
果然蠢蠢欲動的頭痛瞬間消失無蹤!
美茵茲一日遊,目標直指「古騰堡博物館」。
然而自助行的好處就是自由自在,
就這麼走著晃著竟讓我們直到午後才進入博物館一窺堂奧。
先說說這一路上的路障:
首先是這個在路邊活靈活現的跳舞小丑,
渾然天成的嘉年華風,一出場便攫取了我的目光。
再往前幾公尺,驀然出現一個巨型噴泉,
google了一下地標,居然就叫做「嘉年華噴泉」,
不得不暗暗佩服我自己的美感細胞!
噴泉正中央的銅柱上鐫刻者許多栩栩如生的人偶,
或鼓起腮幫子吹奏喇叭;或手舞足蹈敲擊樂器;
有伸長手臂擺弄弦琴的;也有純粹蹦跳參與其中的,
搭著飛濺的水花與唰唰的流水聲,
耳邊彷彿也響起此起彼落的歡鬧樂音。
其次是固定周間一次的美茵茲廣場市集,
居然就這麼讓我們躬逢其盛。
夥伴一看到琳瑯滿目的莓果立刻舉雙手投降,
顧不得待會還有滿滿的移動行程,瞬間下好離手,
買了一大袋的櫻桃與四大顆渾圓的水蜜桃。
我自己則喜歡這些嬌俏可喜的鮮花,
甫帶著露珠的清麗姿態,參差錯落地散置,
光只是穿梭其間都覺得渾身芬芳。
路障三則是咕嚕咕嚕叫的肚子。
早餐為了趕火車吃得簡便,
時近正午,剛好又看到市集外圍的餐車,
一縷縷油炸物的香氣根本就是強度百分百的催眠指令,
令人不得不任憑其勾魂攝魄。
大份量的魚排與馬鈴薯沙拉,兩人share還是飽足感破表!
其實目的地古騰堡博物館就在市集廣場旁邊,
我們吃飽喝足正好來個博物館飯後運動。
古騰堡博物館入口大門
博物館入口處的裝置藝術,仿印章式的錯落圖樣令人有種穿越印刷史跡之感
古騰堡(Gutenberg)這人簡單說就是“歐洲畢昇”,
他成功發展了活字印刷技術,促進歐洲印刷術的發展,
印製的第一版《42行聖經》(Gutenberg Bible)是古騰堡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上圖的古騰堡塑像位於劇院對面,附近統稱為「古騰堡廣場」。
博物館由B1至4F共五個樓層,但地上樓層都無法拍照:
一樓主要展示各種傳統印刷機具模型;
二樓則是古騰堡的相關資訊介紹,鎮館之寶也在這裡;
三樓則是各洲印刷術的發展介紹,
其中中國的活字印刷整整占了好大一區,
在德、英文的世界中看到國字真是令我倍感驕傲!
咱們宋朝的畢昇還是比古騰堡早好幾個世紀呀~
四樓空間很小,只有展示小小一區的埃及石刻。
由於博物館內禁止拍照,但地下室的展示似乎可以,
為此我還向樓梯口的工作人員反覆確認,也因此造就了接下來神奇的緣分。
這畫面一直讓我有閱讀小說《古騰堡的學徒》的既視感
上下圖分別是印刷機&出版品本人,雖然看不懂,但鮮豔的配色搭上花體字就是有種莫名的美感
就在我在地下室彎彎繞繞努力蒐集上面的照片時,
居然誤打誤撞碰上印刷術現場操作,
而且示範的還是剛剛不斷被我詢問的工作人員。
製造字模的各式模板,挑選完成後要擺在木製框框中。
字模製造完成後,刷上油墨,直向與橫向共十五次;
不同的模板必須分次刷色,再組合成一頁。
完成的模板擺放固定後,將右側的紙張覆蓋其上,推入左側的機台進行壓印。
雖然操作過程中介紹的大半德語我聽得似懂非懂,
但當伯伯最後問:「誰想要這張印刷成品?」
哈哈~我居然心領神會地舉手,也因此賺到彌足珍貴的紀念品!
出得博物館,市集攤販早已紛紛打烊,
順勢切入斜對角的美茵茲大教堂晃了半圈。
大教堂擁有六座高聳入雲的尖塔,是美茵茲最顯著的地標,
不過本日重點是遠在小丘上的St. Stephen教堂,實在不宜久留呀!
教堂外側儘管雄渾威武(這還只是側面圖),裡面的迴廊卻別有洞天(下圖)
晃晃繞繞+四處問路之後,
跋涉過小山丘終於到達了St. Stephen教堂。
(欲知詳細問路過程,請看「與『鬼』同行」第三話:你知道怎麼問路嗎?)
夏卡爾繪製的綵繪玻璃為教堂染上一抹藍,
趕在關門前半小時得以一窺堂奧,
彷彿自己也被如許的神聖與光影浸潤。
出得教堂,遇上好幾群不得其門而入的遊客,
再次慶幸自己的好運!
【關於印刷術小說推薦】
初級班:《墨水戰爭》三部曲
進階班:《古騰堡的學徒》